當前位置:瑞麗女性網>健康疾病>疾病防治>

卡介苗接種反應

疾病防治 閱讀(1.09W)

導讀:卡介苗接種部位和卡介苗接種反應:接種卡介苗後區域性有膿泡或潰爛、或者淋巴結炎症、類狼瘡反應、疤痕、過敏性皮疹等反應和處理辦法。

     卡介苗注射後多久會出現反應?最早是什麼時候?卡介苗接種反應會有哪些? 最嚴重的反應出現紅腫面積會有多大?出現嚴重反應時的處理措施是什麼?

      卡介苗是經過人工培養已無致病能力的牛型結核菌製成的菌苗。通過皮內法把卡介苗接種到人體後三個月左右產生免疫力。一旦有毒力的結核菌再侵入時,人體就有了抵抗力,達到預防結核病的發生的目的。

      卡介苗接種的主要物件的新生嬰幼兒,接種後可預防發生兒童結核病,特別是能防治那些嚴重型別的結核病,如結核性腦膜炎。接種卡介苗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很有好處。

      卡介苗接種被稱為“出生第一針”,所以在產院、產科新生嬰兒一出生就應該接種。如果出生時沒能及時接種,在1歲以內一定要到當地結核病防治所卡介苗門診或者衛生防疫站計劃免疫門診去補種。

       接種卡介苗3個月後,孩子要到當地結核病防治所去檢查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如果結核菌素試驗呈陰性,說明接種不成功,要及時補種。有的新生兒由於各種原因出生時未能及時接種卡介苗,應爭取在3個月內儘早接種;如果超過3個月則要先做結核菌素實驗,確定未被結核感染才可補種卡介苗。

卡介苗接種反應

新生兒出生6至24小時,體重在2.5公斤以上,胎齡大於37周,無發熱,腹瀉等症狀者,一般情況良好,均可行卡介苗接種。如果出生超過三個月接種,則需做結核菌素試驗,試驗陰性者才能接種。接種部位:卡介苗接種在左上臂三角肌外緣處,接種時可出現一個白色小皰,經過10-20分鐘後即消退,經3-4周後,接種處可出現一個不超過黃豆大小的小結節。表面呈紅色或紫紅色,中央部可逐漸形成一個小丘,慢慢地自行潰破,流出一些分泌物。再經過2-3周後,潰破處結痂皮後自行脫落,留下一個微微凹陷的小疤痕。這是卡介苗接種的正常反應,不影響小兒的健康,可以照常進行洗澡,餵奶等,也不需要忌嘴。如果接種處出現潰瘍可以塗上一些紫藥水。當然過了3-4周,潰破處還沒有結痂或左側腋下發現腫塊,就要帶小兒去醫院檢查治療。

 卡介苗接種反應
    卡介苗接種後的反應與一般的預防注射不同。通常在接種後3周左右,接種部位會出現紅腫,中間逐漸軟化,形成白色小膿皰,膿皰破潰後,膿汁排出,經過1-2 周才結痂,癒合後可留有圓形瘢痕。上述過程一般要持續2個月左右。接種卡介苗後還會常引起接種部位附近的淋巴結腫大(多為腋下淋巴結腫大),這是正常反映,隨著接種部位的癒合,腫大淋巴結也會自行消退。可以用熱敷的方法促其消退,如果有膿瘍形成,可以請醫生用注射器將膿液抽出,促進癒合,一般不會對孩子的健康有影響。

    接種卡介苗後區域性有膿泡或潰爛時,不必擦藥或包紮。但區域性要保持清潔,衣服不要穿得太緊,如有膿液流出,可用無菌紗布或棉花輕輕拭淨,不要擠壓,平均約兩至三個月自然會癒合結痂,痂皮要等它自然脫落,不可提早把它摳去。

另外,接種中偶可發生下列反應:

(1) 淋巴結炎症:接種後1-2個月左右,頸部、腋下、鎖骨上下等淋巴結腫大(大於1.0cm)。反應過強者,淋巴結腫大明顯,可形成膿瘍或破潰,或在接種處有小膿疤。皮內注射者反應往往較劃痕法者強,另外舊結核菌素(OT)試驗呈陽性者,接種後也可產生較強反應。
(2) 類狼瘡反應:與結核菌菌株剩餘毒力有關。
(3) 疤痕:因豐富的肉芽組織形成疤痕突起,有時呈疤痕瘤,多見於不作OT試驗而直接皮上劃痕接種者。


卡介苗的接種反應和事故 
  卡介苗(bcg)是一種經過人工培養的無毒牛型結核桿菌(卡介菌)懸液製成的減毒活疫苗。因為它含菌量和接種途徑的不同,可分為口服、皮上劃痕和皮內注射三種劑型;又根據製造方法的不同,分為液體和凍幹bcg兩種,但目前僅保留生產和使用一種凍幹劑型皮內注射用bcg,其含量規定為0.5mg/ml。每次劑量皮內注射0.1ml即可。
  bcg經過70餘年在世界各地的應用證明,它是預防和控制結核病的有效預防制劑之一,特別對結核性腦膜炎、粟粒性結核有良好的預防效果。新生兒出生後立即要進行bcg的接種,因複種效果不理想,已於1999年取消bcg對有關年齡物件進行復種。bcg接種後一般不會引起嚴重反應,僅在個別情況下引起區域性潰瘍和淋巴結腫大、化膿,罕見卡介苗骨髓炎、卡介苗全身播散症等嚴重異常反應。
  1.一般反應和強烈反應
  1.1 一般反應

  bcg接種實際上是一種輕度的人工感染,因此可出現由卡介菌毒力生物學活性所引起的相應反應。皮內bcg接種後2~3日內,接種處面板略有紅腫,可隆起一凸痕,約30min後可消失,為非特異性反應。特異性反應要在接種後2~3周才出現,局部發生紅腫、丘疹狀浸潤硬塊,平均直徑10mm左右,逐漸軟化成白色膿皰可自行破潰直徑3~5mm,8~12周後大部分癒合,痂脫落後可在區域性形成一凹陷的瘢痕。整個過程持續2~3個月。bcg接種一般無全身反應,少數人在接種後1~3個月內,接種側腋下淋巴結(少數在鎖骨上或對側腋下淋巴結)可出現輕微腫大,但不超過10mm,有時出現潰破化膿。
  1.2 強烈反應
  bcg接種後,膿皰和潰瘍直徑超過10mm,癒合時間超過12周,稱為bcg加重反應或強烈反應。近年來,由於bcg質量和接種技術都有了很大的提高,bcg接種引起的加重反應,特別是淋巴結化膿者顯著減少。強烈反應的發生與疫苗活力、注射劑量、注射技術、接種部位、繼發感染及個體因素有關。
  1.3 淋巴結強反應
  bcg必須通過淋巴管到達全身,所以接種處附近的淋巴結(常為腋下)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反應。表現為輕微腫脹,這是正常現象。一般淋巴結腫大不超過1cm,1~2個月後消退。如果出現淋巴結單純腫大超過10mm,不與周圍面板粘連,早期可移動,稍有硬感(乾酪型);或腫大淋巴結內含有膿液,輕壓有波動感,淋巴結與周圍面板粘連,面板可以成紫紅色(膿腫型);淋巴結破潰成瘻道,長期方能癒合,有結締組織增生(竇道型)等現象,稱為淋巴結強反應。
  2.異常反應
  極少數人接種bcg後,會出現與bcg一般反應性質不同的異常反應,如過敏反應、狼瘡、瘢痕疙瘩、骨髓炎和致死性的全身卡介菌播散症等,但是,bcg反應與許多國家的結核病流行嚴重程度比較,是微不足道的,並不影響bcg接種方針的執行。
  2.1 過敏性皮疹 發生過敏性皮疹者多數有過敏史,在初種或複種時均可發生。
  2.2 過敏性休克 bcg接種引起的全身反應,尤其是過敏性休克極為罕見。屬於第ⅰ型變態反應,多發生於有過敏史、營養不良和病初愈後嬰幼兒。
  2.3 bcg的面板移行感染 bcg接種後,通過面板破損引起bcg面板感染是一種少見的併發症,可能造成診斷上的困難,特別是原發性bcg損害已癒合時。這種併發症有自限性,一般無需用特效抗結核治療,但嚴重時需作抗結核治療。
  2.4 複種bcg引起的瘢痕疙瘩 有些兒童或少年在複種時,在接種部位發生瘢痕疙瘩(也稱瘢痕瘤),這是一種面板的結締組織增生物。我國近年來已停止bcg複種,可以大大防止這一反應的發生。
  2.5 骨髓炎 bcg骨髓炎是極為罕見的接種併發症。發生原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兒童健康、疫苗活力及接種技術和部位等有關。
  2.6 尋常狼瘡 bcg接種後引起的尋常狼瘡,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面板“結核樣”併發症。它不同於自然的尋常狼瘡。預後良好,具有自愈傾向,經化學治療2~6個月後皮損即可消失。
  2.7 全身播散症 極少數人接種bcg後可發生全身廣泛性的播散,常可致死,稱為bcg組織細胞病或bcg的全身性感染。這是一種罕見的異常反應。一般認為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不全有關。
  2.8 誘發銀屑病 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非傳染性良性慢性炎症面板病,bcg接種時有發生,接種並非直接原因,可能為誘發而引起,以尋常型多見。
  2.9 bcg接種後的晚期淋巴結炎 bcg接種後的淋巴結反應多數在接種後1~6個月,10%病例發生在接種後1年以上,大多數是由於接種後的淋巴結炎當時已痊癒,以後因為外源性或內源性因素而復發。
  3.接種事故
  bcg接種中最常見的事故,有些涉及兒童人數多,影響大,可給兒童帶來嚴重的痛苦,必須引起重視,認真對待。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少數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工作不細所致;工作人員未按操作規程進行接種或發放疫苗時沒有認真的核對所致。常見bcg接種事故原因有:
  (1)皮內用bcg誤注皮下。這種情況最多見。
  (2)錯將疫苗超量接種皮下。這種錯種劑量大,一般以05ml為多,少數達08ml。往往發生嚴重反應。
  (3)錯將藥物超量接種皮下。劑量一般較大,均會發生嚴重反應。
  (4)bcg與其他疫苗混合接種。
  (5)誤用注射器。
  (6)ot陽性接種。
  發生bcg接種事故後,如果處理及時,方法正確,一般可避免發生膿腫或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