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瑞麗女性網>健康疾病>心理疾病>

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

心理疾病 閱讀(1.26W)

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堆積下,人很容易崩潰,再一次重大的事情後,人就會受到刺激,從此就會有心理障礙,不太愛和他人溝通,一起來看卡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

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1

應激性心理障礙的表現有:

1、選擇性失憶,不願回憶刺激源,出現語言障礙,不願意與人進行情感溝通等。

2、患者精神還會受到強大的刺激。

3、會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包括常常心跳過快,出虛汗等植物神經方面的症狀。

4、出現抑鬱和焦慮等精神方面的症狀。

應激性心理障礙的表現有哪些

1、由於精神受到強大的刺激,會導致患者出現意識模糊,反應和情感遲鈍,對生活失去興趣,還會造成睡眠方面的障礙等。不僅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還會造成人們的身體抵抗力差,引發更多的疾病。

2、當人們出現應激性心理障礙,會有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包括經常心跳過快,出虛汗等植物神經方面的症狀,如果對患者的刺激減小,症狀會慢慢的消失。

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

3、會出現選擇性失憶,雖然應激性心理障礙並不多見,但是一旦受到刺激,很多的患者都可能出現選擇性失憶,不願意想起那些創傷性的事件,還會出現溝通障礙,不願意與人們進行情感溝通等。

4、會出現抑鬱焦慮等精神方面的症狀,當人們出現應激性心理障礙,心理受到極大的刺激,會導致精神焦慮,抑鬱,還會有輕生的`想法,精神容易受到刺激,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等。

以上就是應激性心理障礙的常見表現,當患者受到創傷性事件的刺激,出現這些症狀時一定要及時的治療,可以選擇心理治療或者藥物治療方法,根據患病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同時家人也要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理解,為患者提供更大的心理空間,讓患者能夠儘早的走出心理陰影,健康的生活。

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2

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一般為創傷後應激障礙,但也可能會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礙,建議患者及時到醫院心理科就診,在心理醫生指導下進行鍼對性治療。

1、創傷後應激障礙:在受刺激以後,其強度和主觀體驗超出個體的耐受能力時,可能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一般表現為睡眠障礙、情感麻木、失憶、過度警覺等現象。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鹽酸氟西汀膠囊、阿戈美拉丁片等藥物治療,同時在心理醫生幫助下進行系統脫敏治療,從而緩解症狀;

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 第2張

2、抑鬱症:在受刺激以後,由於自身受到的精神創傷影響較大,導致患者長時間處於精神低落、情緒不佳等抑鬱狀態,未能及時疏導,症狀持續加重,久而久之就可能會誘發出現抑鬱症,主要表現為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等。建議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鹽酸文拉法辛緩釋膠囊、鹽酸舍曲林片等藥物來緩解疾病,也可以通過與心理醫生談話,糾正不正確的.認知;

3、焦慮症:在受刺激後由於心裡過度害怕、恐懼,時常擔心自身安危而出現極度焦慮、恐懼的情況,可能會造成焦慮症,表現為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帶有強烈、持續的擔憂和恐懼,同時並伴有睡眠困難、心率加快等現象。對於治療焦慮症的心理障礙,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艾司唑侖片、地西泮片等藥物來緩解疾病,也可以通過認知療法、行為療法來緩解;

4、精神分裂症:在受刺激後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心理障礙,患者一般意識清楚,智慧基本正常,但會導致患者出現行為障礙以及精神活動不協調的現象,在情緒和行為方面發生一定的扭曲。對於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心理障礙,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奧氮平片、利培酮片等藥物來緩解,必要時需要配合無抽搐電痙攣治療。

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3

應激相關障礙是指由於強烈或持久的心理社會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組功能性精神障礙。該組疾病的特點是:心理社會因素是直接原因;臨床表現與精神刺激因素密切 相關;病因消除或改變環境後,大多數患者精神症狀應相繼消失;預後良好,無人格方面的缺陷等。 應激相關障礙分為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與適應障礙三大類。

其中,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應激相關障礙中臨床症狀最嚴重、預後最不好、 可能有腦損害的一類應激障礙。

易感因素

應激相關障礙的易感因素可分為個體內在的 (如遺傳特徵、年齡、性別、HPA軸功能異常、前額葉和杏仁核或海馬的神經可塑性異常、精神障礙的家族史或既往史、軀體健康狀況不良、不良的心理應對方式等)與個體外在的因素(如社會支援系統不良、 童年的精神創傷、創傷前後其他負性生活事件的疊加作用等)

急性應激障礙

介紹

急性應激障礙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又稱為急性應激反應,是指以急劇、嚴重的精神刺激作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後立即(通常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發病,表現有強烈恐懼體驗的精神運動性興奮,行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為精神運動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應激源被消除,症狀往往歷時短暫,一般在幾天至一週內完全恢復,預後良好,緩解完全。

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青年人。多數報道指出,男女患者接近,兩性患病率在統計學上無明顯差異。

急性應激障礙出現與否以及嚴重程度,不僅與應激事件有關,而且與個體的人格特點、 對應激源的認知和態度、應對方式以及當時軀體健康狀態等密切相關。有關急性應激障礙的流行病學研究很少。僅有個別調查發現,嚴重交通事故後的發生率為13%~14%;暴力傷害後的發生率大約為19%;集體性大屠殺後的倖存者中發生率為 33%。

受刺激後的心理障礙 第3張

臨床表現

急性應激障礙患者可以出現變化多端、形式豐富的症狀,大多數患者初期為“茫然” 階段或“麻木”,並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識範圍狹窄、意識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難、不能理會外界的剌激等,偶爾會有片言碎語,但是言語零亂不連貫,令人難以理解;有些患者出現精神運動性抑制,包括對周圍環境的退縮,目光呆滯,表情茫然,呆若木雞,情感遲鈍、少語少動,甚至可達亞木僵或木僵狀態,呼之不應,對外界剌激毫無反應,事後不能回憶應激性事件,這是常見的臨床表現。有些患者會出現精神運動性興奮,表現為喊叫,過度亂動或情感爆發,甚至出現衝動傷人及毀物行為,內容常涉及心因與個人經歷, 並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如心動過速、震顫、出汗、面色潮紅等。這些症狀往往在24~48小時後開始減輕,一般不超過一週。如果症狀存在時間超過4周,應該考慮診斷為 “創傷後應激障礙”。

ASD的終身患病率研究很少,有報道車禍倖存者中為13%~14%,大屠殺目擊者中為33%,暴力犯罪受害者中19%適應性障礙的發生率也缺少流行病學報道,國外有報道適應性障礙的患者佔精神科門診的5%~20%。

診斷與鑑別

診斷要點如下:以異乎尋常的和嚴重的精神刺激為原因;表現為強烈恐懼體驗的精神運動性興奮,行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有情感遲鈍的精神運動性抑制(如反應性木僵),可有意識模糊;在受刺激後若干分鐘至若干小時發病,病程短暫,一般持續數小時至1周,通常在 1個月內緩解;排除癔症、器質性精神障礙、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和抑鬱症等;鑑別診斷時需要與分離性障礙、急性腦器質性綜合徵區分。

治療與干預

心理行為治療:讓患者儘快擺脫創傷環境、避免進一步的刺激是首要的;在患者能夠接觸的情況下,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與患者溝通交談,對患者進行解釋性心理治療和支援性心理治療可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幫助患者建立自我的、有力的心理應激應對方式,發揮個人的緩衝作用,避免過大的'傷害;不要避免和患者討論應激性事件,而應該讓患者詳細地回憶事件的經過,患者的所見所聞和所作所為。這樣的討論將有助於減少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的對自身感受的消極評價。要告訴患者,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面臨緊急意外時,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滿意。

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的,在急性期也是需要採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對錶現為激越性興奮或急性精神病性症狀的患者,應當給予適當的抗精神病藥物。若患者有抑鬱或焦慮症狀,可給予合適的抗抑鬱藥物或抗焦慮藥物。藥物劑量以中、小量為宜,療程不宜過長。 適當的藥物可以使患者症狀較快地獲得緩解,便於心理治療的開展和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