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瑞麗女性網>教育>兒童讀物>

不同恐龍的特點

兒童讀物 閱讀(2.96W)

不同恐龍的特點,很多人對恐龍的知識都是很感興趣的,因為沒有人見過恐龍,人們所看到的恐龍都是從電視上或者博物館中瞭解的,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不同恐龍的特點。

不同恐龍的特點1

1、恐龍特點有骨盆形態的不同,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兩大類。鳥臀目恐龍的骨盆結構與現代鳥類相似,它們中的多數都具有無牙的角質喙,頰(jiá)牙形式多樣,取食植物的效率更高,所以到了白堊紀晚期,鳥臀目恐龍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植食的蜥臀目恐龍。

2、恐龍特點有多數鳥臀目恐龍體型較小,用後肢行走和奔跑,但也有些體形巨大,只能靠四肢行走。

3、恐龍特點有鳥臀目分支下的鳥腳類恐龍,演化極為成功,在恐龍時代隨處可見,如今世界各地幾乎都發現了這類恐龍的化石。

不同恐龍的特點
  

擴充套件資料:

恐龍特點在木他龍上很明顯。這是一種白堊紀早期的鳥腳龍類,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省莫他布拉鎮的.岩層中所被發現。木他龍和禽龍十分相似,都是大型的草食性四足恐龍,並可用後肢支撐站立。像禽龍一樣,木他龍中間的三個指頭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狀,拇指上則有明顯的爪。

恐龍特點在木他龍上體現為能夠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前肢的中間三個指骨連線在一起,形成類似蹄的外型,可在行走時支撐身體重量。在早期重建裡,木他龍被推測有尖狀拇指。近年研究質疑木他龍是否具有這種尖狀拇指。木他龍的腳掌寬廣,有四個腳趾。

恐龍特點在木他龍身上體現為頭顱骨相當平坦,從上側俯瞰呈三角形,口鼻部略尖,頭顱骨後段寬廣。木他龍有加大、往上突起的中空鼻部,可能用來發出特殊聲響以傳達意圖。然而,因為沒有發現鼻部的軟組織,所以這功能是推測的。

恐龍的特點

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學者們發現了恐龍的一些特點:

1、根據食物的不同,可分為肉食性、草食性和雜食性恐龍。

2、有的身體較為龐大的恐龍有兩個“腦”。

3、食草性恐龍的體型一般比較龐大,食肉性恐龍體型偏小。

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種蜥形綱動物,如今已經滅絕。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根據它們的骨骼化石,推斷出了它們的大致體型和身體結構,發現恐龍沒有後額骨,它們的脛骨末端也很誇大,在上肢的肱骨上有一塊三角凸起稱為三角嵴。食草性恐龍為了能夠到更高處的食物,逐步進化的越來越龐大,食肉性恐龍雖然體型較小,但它們擅長群體作戰,它們經常對一個食草性恐龍群起攻之。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恐龍滅絕的原因尚不明確,有很多種有許多種說法,這裡舉例一下兩種:

1、火山爆發導致,部分學者認為是由於火山大規模爆發,導致恐龍大部分死亡,岩漿將植物都燃燒殆盡,造成了溫室效應,恐龍無法適應氣候而滅絕。

2、物種鬥爭學說,部分學者認為是在恐龍存在的末期,由於食物的短缺,恐龍之間開始自相殘殺,甚至出現了一些吃恐龍蛋的肉食動物,最終恐龍走向了滅亡。

不同恐龍的特點2

恐龍到底是什麼呢?

從英文名字的字面意義來看,恐龍是“可怕的蜥蜴”。恐龍是爬行動物的有鱗後裔,會產下有著硬殼的蛋。站立的時候,恐龍是將雙腿從身體下方垂直伸出的,而不是像鱷魚那樣從身體兩側伸出。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有一些恐龍身上還長著羽毛。此外,有些恐龍身上的特徵,在鳥類身上也能找到。事實上,根據某些定義,鳥類也可以歸為恐龍。

恐龍的種類很多,體型和習性也差別較大。從體型來說,大個頭的恐龍,可能會有幾十頭大象加在一起那麼大;小個頭的恐龍,卻只有一隻公雞那麼大。

從食性來說,恐龍中既有溫順的草食者,也有葷素都吃的雜食者。在全球陸地系統中,恐龍支配了超過1.6億年之久的時間。它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時期,距今約23億年。到了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由於發生了滅絕事件,所以恐龍也跟著滅亡了。地球上過去所存在的生物,都被記錄在了化石中。

不同恐龍的特點 第2張
  

恐龍化石就是在中生代的地層中被髮掘到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的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不過,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不見恐龍化石的蹤影。這說明恐龍在中生代已經滅絕了。直如世紀前半期,學家們和大眾媒體都把恐龍描繪成動作緩慢、行為的冷動物。

然面,到了20世紀7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共”,科學界開始提出龍也許是活躍的溫血動物的說法。甚至有科學家指出,恐龍可能還有社會行為。近些年科學家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援了恐龍是溫血動物的猜測。

恐龍起源於什麼

恐龍統治著整個中生代,共生存了約1.65億年,不過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早期、恐龍還沒有成為強大的動物。也就是說,恐龍並不是如同人們認為的那樣來勢洶洶,瞬間成為地球霸主的。恐龍是經過了無比漫長的演化,慢慢地在智力上、體型上凌駕於同時期的其他動物之上。

那麼,恐龍起源於什麼呢?這依然是一個待解之謎,學術界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推測和假設。大部分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可能是直接或間接地演化自三疊紀早期或中期的祖龍類。一些古生物學家堅信恐龍的祖先是由單一的槽齒類族群演化而來。

1985年,一位名叫諾曼的古生物學家提出,最早祖龍類是一種小型的食肉類動物,主要生活在高原地區。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這些祖龍類演化為不同的形態,奔跑速度越來越敏捷,以便於捕捉獵物,同時這也給它們一個成長為大型掠食者的機會。

接下來,這種掠食者的四肢直接銜接在軀體正下方,改善其移動的能力,使其具備快速奔走的潛力。對於掠食者來說,速度是十分重要的,而想要達到最高的速度就必須使用頎長的後肢支撐軀體,前肢可以抬舉起來,而尾巴則必須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科學家們通過遠古化石來推算,這些發展變化過程是由三疊紀早期完成的。

古生物學家認為最早的祖龍類外形與派克鱷類十分相似,派克鱷類是一種小型的槽齒目類,四肢匍匐前行,後肢比前肢長,並具有一個長而強壯的尾巴。派克鱷的頭骨十分碩大,牙齒深埋並且具有非常尖銳的鋸齒邊緣,同時它的頭骨在眼眶前方有一個小孔。派克鱷是一種極為活躍的掠食者,古生物學家推測在大約2.05億年前,類似派克鱷的一支祖龍類演變成第一支食肉類恐龍的祖先。

恐龍可以活多少歲

在現生動物中,爬行動物的壽命比較長,龜被譽為最高壽的動物,可以達到200歲以上,甚至有人發現了2000-3000歲的龜。相對而言,哺乳動物的壽命比較短些,大象的壽命比較長,據說它可以活到60-70歲;而猴子的壽命通常是20年,最長壽的活到了53歲,這已經是非常罕見的了。

作為遠古時期最龐大的.爬行動物,恐龍是否也可以如同龜類一般高壽?科學家通過研究恐龍骨骼的生長環,以及恐龍現生近裔的壽命來推算,發現這些恐龍死去時的年齡大約是120歲。

不過科學家發現很多恐龍或是死於事故或是死於被捕殺,那麼年老、病殘的恐龍大多成為食肉恐龍的捕食物件,至今還沒有發現它們是慢慢老死的證據。也就是說,在排除意外死亡等因素外,大多數恐龍可以活到100歲到200歲,這在動物界可以說是高壽了。

恐龍壽命的長短與其生長模式有關,通常來說非限定生長的動物比限定生長的動物的壽命長。如果我們將現生動物的非限定生長模式用於推測恐龍的壽命,那麼一些恐龍從卵中孵化出來到成年所需要的時間分別為:原角龍需要26-38年,中型蜥腳類恐龍需要82-118年,腕龍則需要百餘年。

由此可以推測,腕龍可以活到300歲左右。同時,新陳代謝也是影響恐龍壽命長短的關鍵因素,一般來說冷血動物比溫血動物的壽命要長。溫血脊椎動物的生長速度比冷血動物快10倍,而動物的生長速度越快壽命越短,生長越慢壽命越長。

恐龍是冷血動物還是熱血動物,這是我們推測其壽命長短的關鍵。古生物學家勞拉·米爾斯指出,體型較大的恐龍的壽命通常在75-300歲,當然這個結論的前提是它們是冷血動物。如果恐龍是溫血動物的話,它們的壽命則要短很多。雖然大部分恐龍可以活到一兩百歲,但是當時最凶猛的霸王龍的壽命卻十分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