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瑞麗女性網>健康疾病>心理疾病>

總是怕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

心理疾病 閱讀(1.26W)

總是怕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這是心理傾向的一種,擁有這一類人格的人通常都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與別人做過多的交流,一起來看看總是怕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

總是怕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1

1、認為自己不值得,不配得到別人的幫助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會從家庭、社會、身邊的人那裡學到很多思想和觀念。

當我們習得了這樣一種信念:

如果我們的地位、財富或者能力、價值等等上面和別人不對等,不如別人時,就容易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高階,尊貴一些。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不平等,也確實是一種現實。有錢的容易看不起沒錢的,有能力的看不上沒能力的,種種,都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現實的不對等,也要看到我們理想的一種精神追求。

雖然我們在某些方面,和其他人無法比擬。

但作為一個個體獨特的存在,我們和任何富有或貧窮的其他人的存在,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

建立起這種精神信念,有助於擺脫內心的怯懦心理,而不敢去麻煩別人。

2、對自己缺乏自信,不信任自己的能力

有時候怕麻煩別人,就是內心缺乏自信。

如果我們心裡感到害羞,自卑,那麼麻煩別人,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內心對自我充滿信心和底氣,那麼他就敢於去麻煩別人。

因為他相信,他有能力在以後也會為別人在力所能及的事上提供幫助,相互支援。

總是怕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
  

一旦別人再麻煩你幫他的時候,你可能還會加倍回報,因為你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

甚至你會再主動,向幫助過你的人提供幫助和支援。

很多人敢於向朋友開口借錢做生意,就在於他們擁有自信,相信通過他們的拼搏,有朝一日會有所成就,如數甚至加倍奉還給朋友。

有相信自己的心理底氣,麻煩別人就不會成為一種心理壓力和負擔,而是人和人相互交往的一個正常的過程。

3、認為麻煩別人,意味著自己能力不行,自己不好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沒有得到過幫助、關心,或者尋求父母幫助時,被冷麵忽視,或指責為是個麻煩,那麼孩子遇到的困難,都只能獨自應對。

而他們也會認同父母的觀點,並理解為:“如果我遇到困難解決不了,就是我自己的問題”。

父母的冷漠和忽視,導致孩子處於一種獨立面對困難,沒有外援可求的境地。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他們漸漸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自己承擔一切。

好處是在面對問題時,不會那麼驚慌失措,內心比較強大。畢竟從小就面臨著這樣的情況,早已習慣了。

而表現出來的就是比較獨立,能幹,有自己的主見。

一旦形成了這種固定的行為習慣,大多時候是不會去麻煩別人的。

總之,天塌下來也得扛著,沒得選,很剛很硬,一副內心強大的做派。

其實,沒有誰是全能的,不是嗎?接受自己的不足或軟弱,有時候就海闊天空了。

4、害怕欠別人人情,容易有內疚感

人和人交往,我們喜歡舒適的平等關係。

如果麻煩了別人,就好像是低別人一等一樣,欠點人傢什麼,反而不知如何自處。

因為心中有所虧欠,與別人的相處,就總覺得別人比我們更有心理底氣。

和他人的關係中,便不願意欠別人什麼,不願意麻煩別人。

因為麻煩別人所帶來的.虧欠感,就像是一種可怕的黑洞,一碰到這種場景,就想遠遠地離開它,不和它沾邊。

實際上,生活就是一個個彼此虧欠的過程。

只是有的人默默奉獻,有的人大聲索取回報。這件事情上,還是要論人而處。

5、怕被別人拒絕,被嫌棄

越是性格獨立、能力要強的人,越是擔心受到別人的拒絕,因而他們一般不輕易向別人提出請求,麻煩別人。

拒絕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強烈的打擊,被拒絕之後會感到尷尬、緊張甚至發怒。

如果我們把別人的拒絕,當成某種攻擊或者防禦姿態,就很容易引起我們本能的情緒反應。

其實,對拒絕我們容易有錯誤的解讀,認為別人拒絕一件事,就是否定我們這個人本身。

然而拒絕往往只是“對事不對人”,人和事並非一體的。

別人拒絕的只不過是這件事,而非全部否定我們,否定我們的人格等等。

總是怕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2

缺乏自我暴露

在表面上來看,無條件的順從、無限的迎合與無處不在的奉承,確實有利於維護自己與周圍人的人際關係。

但是,實際上他們忽略了人際交往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那就是“自我暴露”,缺乏“自我暴露”,長期刻意的壓制自己的情緒、想法與需求,其實是非常不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

因為,長時間負面情緒的累積,是不利於人類身心健康的,有一句俗話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裡消亡”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方面,缺乏這種“心理暴露”不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換言之,就算可以建立起一種親密關係,這種親密關係也難以維持長久,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

這種人格特質具有危險性嗎?

通常來講,擁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在潛意識中是很難能夠百分之百地相信某個人的,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習慣於隱藏自己真實的自我,在交往中始終停留於表面的形式,很少有人可以走進他們的內心。

這直接地導致了身邊的人無法瞭解他真實的想法,和他真實的需求,這無疑是人際交往之中最難以琢磨和可怕的,因為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希望能夠交人交心。

壓抑本能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角度來看,就算人們可以強行的壓制自己的本能和想法,這些本能和想法也會通過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本能和想法積壓的越深越久,那麼爆發時的程度就會越大。

所以,對於那些具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來講,他們往往將自己心理的真實想法與感受堆積起來,把憤怒和不滿的.負面情緒也積壓在內心之中,一旦時間長了,這些負面情緒就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

總是怕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 第2張
  

而這些擁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在生活中通常與人的交流都比較少,所以,這些堆積在心中的不滿不能得到及時的排解,就很有可能在某一個瞬間爆發出來,這種爆發很有可能是不理性的,很有可能會傷及身邊的人。

例如,在某些社會新聞的極端案例之中,有很多恐怖事件、反社會案件的罪犯,都是那些在生活之中非常老實的人。

在生活之中,他們都會積極地滿足他人的要求,但是俗話說得好“兔子急了也會咬人。”

一旦這些非常老實的人喪失了理智,情緒爆發,就會做出讓 人們難以想象的事情出來。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解析的話,擁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就是極具危險性的。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如果我們在生活之中發現自己擁有這種“聖母型人格特徵”,就應該嘗試多多地的與他人溝通,訴說一下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感受、所需等等。

如果發現身邊的人具有這種性格特徵,就需要盡力地開導他們,使他們放下戒備,對你敞開心扉,多多傾聽他們的內心感受和真實想法。

綜上所述,我們在生活中,切記不要一味的順從他人、迎合他人,要正視自己的內心,瞭解自己的真實想法,不要過多地把負面情緒堆積在心中,合理的排解才能使我們擁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總是怕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3

中國社會特有的怕麻煩哲學

中國社會講究集體文化,我們最提倡的是奉獻精神,也就是優先滿足集體和他人,最後滿足自己。

滿足他人在別人看來是高尚的,但優先滿足自己卻被定義為自私自利。正是因為受到了整個文化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在接受他人示好的時候,總是覺得不舒服或是充滿負罪感。

什麼是集體潛意識呢?這一概念由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所提出,他的老師弗洛伊德曾把冰山比喻意識和無意識,而榮格則在老師的基礎上解釋的更加深入。

如果用冰山來舉例,高出水面部分的冰山代表了個人的意識,隱藏在水下的冰山則代表了個體的潛意識,將所有冰山連線到一塊兒的海洋便是集體潛意識。

怕麻煩的性格是生命早期在家庭中建立起來的。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很匱乏,認為照顧孩子痛苦煎熬,於是帶著怨氣料理孩子的日常生活,那麼孩子只能獲得基本需求的滿足,精神世界仍舊無比空虛。

孩子們雖然年幼,可他們卻能感受到來自於養育者的關懷和愛,所以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就什麼都不懂,他們很清楚自己的處境,更明白養育者對他的態度。

在無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提需求會傷害到養育者,於是他們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只能把請求憋在心裡。

對於孩子們而言,麻煩別人就是在傷害別人,就算嬰兒聽不懂大人說話,他們也能真切的感受到內心的惶恐,並且這種不安全感會陪伴他們一生。

總是怕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 第3張
  

怕麻煩的人內心比較卑微,比如被他人善待不知如何回報,或是擔心回報的不到位,從而影響到兩個人的感情。

如果別人對自己很好,那就意味著他對自己有所要求,一旦個人無法達到內心,就會產生巨大的焦慮感。

還有人覺得自己提出需求會給其他人帶來麻煩,假如別人覺得麻煩,就會拋棄他,甚至引來對方的責備和謾罵。

為了避免出現可怕的場景,怕麻煩的人將致力於讓別人感受到他沒有任何的需求。

這些感覺都來源於早期愛的匱乏,不過我們也不能過分埋怨父母,因為他們也有可能在無愛的環境下長大,所以不明白如何愛自己的孩子。

麻煩可以讓兩個人增進關係

東方文化不提倡人們麻煩別人,但西方文化卻認為,如果你想拉近彼此的關係,那就一定要讓對方幫你個小忙。

本傑明弗蘭克為了結識一位性格頑固的眾議員,他主動向對方借了一本書,等到再次見面時,對方的態度果然溫和了許多。

麻煩別人其實就是讓你獲得回報對方的機會,當然,這個麻煩一定要是對方的舉手之勞,如果太麻煩,對方就會真的感到困擾了。

總而言之,麻煩別人不等同於找他人的麻煩,相反,別人向你求助也未必想刁難你,也許他真的認為你能做成此事。

人與人關係的建立就是在互幫互助間形成的,只要不怕麻煩地幫助別人,並且適當地麻煩別人,就能受益匪淺。

中國的文化縱使悠長,但也有些內容不適用於現代社會,我們應根據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調整與人交往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