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瑞麗女性網>教育>育兒知識>

親子關係的解釋

育兒知識 閱讀(7.06K)

親子關係的解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種雙向作用的人際關係,親子關係是個體和社會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幼兒期,它幾乎是個體全部情感的依賴所在,一起來看看親子關係的解釋

親子關係的解釋1

父母與其親生子女、養子女或繼子女間的關係。親子關係是兒童最早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父母的人品,對子女的教養、撫養、教育方式以及態度等,都在這種關係中直接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影響,也將影響兒童今後的人際交往關係。親子關係是個體和社會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幼兒期,它幾乎是個體全部情感的依賴所在。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種雙向作用的人際關係。兒童在父母的撫養下成長,同時兒童身心發展又影響著父母的行為。這種關係包括父母與其親生子女、養子女或繼子女之間的關係。子女年幼時, 由於心理、生理髮育不成熟,經濟生活不獨立,必須依賴父母,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更深。父母的道德修養,處世態度及教育子女的方法都影響兒童身心的發育, 以及兒童後來形成的人際關係。隨兒童年齡的增長,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斷地發展。若父母瞭解兒童心理特點,進行嚴格要求和關心,兒童對父母就會尊敬和體貼,關係向好的一方面發展;若父母不瞭解兒童心理特點,教育態度粗暴,兒童對父母的態度就會是厭惡和充滿敵意,關係緊張。

親子關係乃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由於子女出生以後,要依賴父母來養育,要依靠父母,所以其關係即以上下之“縱向關係”開始,此與“橫向關係”為始終的夫妻關係不同。不過,親子關係並非始終停滯於“縱關係”而不變。事實上,隨著子女的成長,當子女長大成人時,親子關係逐漸變成“橫關係”;而當父母年老衰退時,這種關係又變成“反的”“縱關係”,即由子女來照顧衰老的父母。

父母與幼小子女的關係有幾種成分。此包括撫養、管教及培育。“撫養”指的是把生理及心理上未成熟的幼小子女撫養長大,使嬰孩能生存下來,並且順利發展。“管教”指的是協助子女學習,包括教育子女什麼是對與不對、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以及生活知識,幫助子女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子女能成長為健全的個人。“培育”乃指幫助子女獲得機會及社會活動經驗,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與信心。總之,父母的撫養、管教及培育,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各個層面。

親子關係的解釋

一般說來,隨著子女年歲的增長,親子關係也隨之變化,稱之為“親子關係的發展”。嬰兒幼小時,很依賴父母的撫養,不但要父母餵養、照顧、保護,在心理上也很依賴父母。嬰兒由父母那兒獲得安全感及信賴感,而父母經由嬰兒獲得身為父母的幸福與滿足感。到了子女幼兒時,父母除了繼續撫養之外,還要開始給予適當的管教,讓幼兒學習生活上所需的基本知識及為人的是非準繩,讓幼兒逐漸獲得管理與控制自己慾望及行動的能力。幼兒學習自律,父母因此而感到喜悅,並有輕鬆感。

到了兒童階段,父母要鼓勵兒童與外界接觸,從生活中學習。父母要鼓勵兒童向父母表達他們的意見,參與家庭的討論,能以家庭一分子的身份發揮作用。到了青少年階段,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減弱,關係疏淡,與父母以平橫的關係相處。

成年子女,除了謀求自己的社會與婚姻生活之外,宜與自己的父母建立起相互照顧、關心的關係。此階段的父母,已不用再養育子女,但需維持與子女良好的'情感關係,並以“平橫”的關係與子女來往。父母年老時,一方面學習繼續自己生活,一方面適當地接受子女的關心及必要的照顧。總之,親子關係是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發展而動態性地發展與變化的。

父母養育子女,不但會產生濃厚的感情,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期待。這種期待因人而異,也因社會文化及時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某些社會,大家認為養育子女乃是盡天地親子相傳的責任,父母有義務把出生的子女養育長大;但是,一旦子女長大,則該早早分離,獨立生活,彼此不相干,父母對子女毫無期待。而在某些社會,則認為養兒防老是天經地義的,父母費心養大孩子,子女長大後應贍養父母。許多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其親子關係常屬於後者,即期待養子防老。然而,許多工業化且都市化的社會,已趨向於前者,即養子不一定用來防老。年老的父母需學習且準備自行生活,至少心理上不要依賴下一代來養老,可說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傾向。

親子關係的解釋2

溺愛型

在溺愛型的親子關係中,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很少像孩子提過什麼要求或者做出什麼限制,怕孩子生氣,並對其有求必應。這些家長過度在乎孩子的安全問題,給予過多的照顧與保護,不讓孩子接觸外界社會。這種親子關係一般發生在富裕家庭或中國的某些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沒有管制只有寵溺和放任,孩子可以對父母提要求,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學習和生活。遇到錯誤,一般也很少出現斥責和懲罰,更多的往往是父母給孩子建議。

當然,這有好的一面,即這樣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也有較高的自尊,主動性會比較好。但這樣的家庭也存在相當大的問題,如孩子任性、懦弱、依賴性強、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自主性、缺乏自主意識等等……

忽視型

在忽視型的親子關係中,大多數發生在經濟貧困或不理想的家庭,尤其是留守兒童很常見。這些父母整天為生計奔波,無暇顧及孩子,他們有些人節假日才能跟孩子相見,甚至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即使有些能每天跟孩子碰面的父母,也因為過於忙碌而忽視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常常是給了孩子基本的生活費和學習費用,鮮少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跟孩子交流談心的更是少之又少。

這些父母有個錯誤的觀念——把孩子養大就行了,其他的就要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這種孩子的情感是缺失的,他們時常感到孤獨,覺得父母是不關心自己的。後果有兩種,一種孩子會自卑內向,為了改變貧困而努力;另一種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漠視而自暴自棄。

專制型

在專制型的親子關係中,家長以高控制、高壓力的方法對待孩子,向孩子替要求而不與其商量;試圖掌握孩子的一切行蹤;和孩子之間缺乏心理上的溝通;專斷的為孩子設計未來藍圖等表表現。中國部分父母屬於這種型別,孩子的一切事情都要聽從父母的,沒有道理可講、沒有商量餘地。他們給孩子規劃好一切,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如果反抗父母會責怪他們年紀小、不懂事,當他們大了,自然會明白父母的苦心等。

親子關係的解釋 第2張

生活在這樣父母的家庭中,孩子是壓抑和自制的,部分孩子未來會有偏執障礙和抑鬱表現。他們的'人生大多按照父母的規定的進行,會養出兩種孩子,一種是缺乏思考的依賴型孩子,一種是極度壓抑的總想逃離的孩子。前一種孩子認同父母的安排,但他們缺乏自主意識,獨立性較差,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父母的安排。另一種孩子,一旦讓他們逮住機會就會像脫韁的野馬,各種不能在父母面前做的事情會瘋狂地做,甚至不惜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

權威型

在權威型的親子關係中,跟中國的一些嚴父慈母型的家庭很相似。父親是規則的規定者和道理的闡述者,給孩子充當人生的導師和道德行為的規定和監督者,避免孩子步入歧途,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都對孩子有明確的指示。母親充當柔軟的接納者,對孩子充滿愛,情感細膩、體恤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懂得鼓勵孩子,接納孩子的不足,也能用愛去撫平孩子心靈的創傷,是孩子最貼心的依靠。家庭的氛圍是嚴厲與寬容、規則和愛同時並存。

這種家庭的孩子懂得自控和自我約束,但心中也有愛和情緒,是個有追求的熱血孩子。就像孔子的中庸之道,不在兩端製造極端,而是讓孩子各方面的成長得到均衡,既能努力向上又不會苛刻冷漠。美國華裔和少部分美國父母也是屬於這種型別。Amanda Ripley研究了很多學術資料,發現這種親子關係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掌握知識的水平和學習成績都會比其他家庭好,因此被稱為理想型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的解釋3

① 養育型

父母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威,可以憑藉自己的意願和情緒對待孩子,如批評、指責、指揮和命令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往往不考慮孩子的思想,只需要他們服從。

② 財產擁有型

有些家長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任意支配。

這樣的家庭往往有些過於“功利”,做任何事更多都是考慮孩子可以給自己、給家庭帶來什麼收益和好處。

一旦是家長認為對學習、對生活無益的事情,就嚴格阻止孩子去參與。

③ 反向型

子女處於支配地位,父母屬於從屬地位,過於溺愛孩子,對孩子的各種要求都予取予求。

親子關係的解釋 第3張

④ 泛愛型

這類家庭的父母要麼對孩子過度保護,什麼都替孩子完成,不捨得讓他去嘗試。

要麼完全讚賞,不論孩子做出什麼行為,都無條件妥協包庇、盲目贊同,很少做出正確的是非評價。

⑤ 衝突型

親子之間出現明顯的衝突行為,父母攻擊子女,子女叛逆、對立違抗情緒嚴重。

⑥ 亞平等型

父母對孩子既能保持權威性,也能保持民主性。凡是孩子需要參與的.事情,都能適當和他們商量,徵求意見。

雖然父母仍然起主導作用,但孩子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想法,親子之間既有父母子女之情,也又有朋友之間的友誼。

這樣的親子關係是6種類型之中,相對最為平等、健康、輕鬆的一種關係。